[巴蜀人物]蘇軾山水畫美學思想探微
錢翥
2016年10月31日 00:00
管苠?
《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第8期
蘇軾以其高瞻遠矚的洞察和高屋見瓴的智慧,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中,以“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開創(chuàng)文人畫美學思想,推動著中國文人畫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引領自宋以后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的主流方向。然而,他在《跋蒲傳正燕公山水》中提出的“畫以人物為神,花、竹、禽、魚為妙,宮室器用為巧,山水為勝。而山水以清雄奇富,變態(tài)無窮為難……。”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命題,卻被歷代學界和畫家所忽視,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遺憾!
蘇東坡依據(jù)他對巴蜀山水的深刻感悟以及后來遍游名山大川后提出的這一山水畫美學思想,既是對巴蜀審美的總結,同時,對中國山水畫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的山水畫美學思想,對開拓當代中國山水畫新境界,具有啟示性意義。巴山蜀水宏大、雄秀、神奇和幽邃,是中國山水畫從青綠山水畫向水墨皴法山水畫演變的發(fā)源地,根據(jù)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1〕記載:“嘗事逍遙公韋嗣立小吏(吳道子),因寫蜀道山水,始創(chuàng)山水之體。”又曰:“吳道玄者,天付勁毫,幼抱神奧,往往于佛寺畫壁,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又于蜀道寫貌山水,由是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李思訓、李昭道)。”其后五代至宋代孫位、李升、王宰、王詵、黃筌,近當代黃賓虹、傅抱石、陸嚴少、張大千、陳子莊等歷代名家變法,都源于對巴蜀山水的表現(xiàn)。所以,筆者試圖對蘇軾繪畫美學思想進行再挖掘和重新認識,以一管之見,淺解其意,與巴蜀同仁共享蘇軾美學思想的成果,以期為當代巴蜀山水畫風的建構尋找理論依據(jù)。
巴蜀山川風物和人文景觀,因其多樣性和豐富性,對歷代山水畫家而言,準確把握其筆墨形態(tài)、圖式和精神表現(xiàn)意象難度很大,這也是宋代以后,巴蜀山水畫沒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和行成流派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東坡題跋·跋宋漢杰畫》〔2〕中指出:“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fā)……?!标U述了“士人畫”理論;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3〕中,以一首:“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淡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钡念}畫詩,創(chuàng)建了他“詩畫一律”、“不求形似”的美學思想,這首影響深遠的題畫詩,奠定了中國畫在唐代以后我國文人畫大發(fā)展的理論基礎,在中國繪畫歷上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的歷史先河。同時,他又在《跋蒲傳正燕公山水》中,為中國山水畫開拓新的境界和后世巴蜀山水畫的審美取向,提出了“清雄奇富,變態(tài)無窮”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命題。
然而,這種可能影響中國山水畫發(fā)展方向的新的美學思想,其歷史價值,不亞于他對文人畫理論的建樹。同時,這一對巴蜀山水氣象精準把握的具有明顯針對性的山水畫美學思想,卻沒有得到歷代學界和巴蜀畫家的重視。如果我們把這一美學思想放在整個當代中國山水畫領域來看,“清雄奇富,變態(tài)無窮”的審美指向,對中國當代山水畫新境界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學術價值。
關于人物、花鳥、山水畫的品評標準,蘇軾在《跋蒲傳正燕公山水》〔4〕中題道:“畫以人物為神,花、竹、禽、魚為妙,宮室器用為巧,山水為勝。而山水以清雄奇富,變態(tài)無窮為難。燕公之筆渾然天成,粲然目新,己離畫工之度數(shù),而得詩人之清麗也?!逼溟g“山水為勝”就廣泛的山水畫應該達到的境象表現(xiàn),已作了“為勝”的定義,而其后“清雄奇富,變態(tài)無窮為難”則是山水畫難以達到的更高境界。如果我們將蘇軾的“清雄奇富”理解為四種境界,每一個畫家只要達到其中一種就是可以入格的畫家,那么,《益州名畫錄》〔5〕里評述的畫家都達到了這種境界,“逸格”獨一人的孫位:“松石墨竹,筆精墨妙,雄壯氣象,莫可記述。”“神格”之一的范瓊:“甚著奇工,精妙之極也。”李洪度:“笙竽鼓吹,天人姿態(tài),筆蹤妍麗,時之妙手莫能偕焉?!薄瓡兴?8位畫家都各具一格。而他對燕文貴的評價,也只是用筆“渾然天成”、“得詩人之清麗也”之一格而已。
蘇軾所言“清雄其富”,是對巴蜀山川不同地貌審美特征的概括和歸納,也可理解為幾種山水畫審美特質在一件作品中的復合性審美。所以,筆者認為,蘇軾在對山水畫作了“山水以為勝”的普遍要求之后,依據(jù)對巴蜀獨特的山川品味和感受,以巴蜀豐富的地貌和變幻無窮的山水氣象(變幻產(chǎn)生綜合),對作品格調和審美表達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復合性審美要求。
蘇軾所言“變態(tài)無窮”是對巴蜀山水畫氣象、精神境界的提出了新更高的審美理想。筆者所要探討的是,蘇軾在其間以“山水為勝”就廣泛的山水畫應該達到的境象表現(xiàn),已作了“為勝”的定義,而其后“清雄奇富,變態(tài)無窮為難”即是山水畫難以達到的品格和境界。筆者今天解讀認為:這是他對巴蜀山水氣象深刻體味后,在深諳山水畫真諦的同時,對巴蜀山水畫品格和意境的表現(xiàn),提出了新境界的審美命題。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1月8日)出生于蜀地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十九歲隨其父蘇洵沿江東下進京應試離開蜀地,以他的才智,少時對蜀中山水感悟和沿江東下的經(jīng)歷,對巴蜀山水定有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理解和心得。在題跋中顯而易見的對山水畫境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其更深層次將其要詣延展開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內核要義所包含的審美指向,并非對江南或北方山水的認知,卻更符合對巴蜀山水氣象審美特征的歸納和總結。
其一,“清雄奇富”。首先是對巴蜀山川各種地貌審美特質的準確的話味和歸納。在巴蜀平原及丘陵地區(qū),雨量充沛,空氣濕潤,草木溢香而生清新之氣;山青水秀,蒼萃欲滴,草木華滋而生清麗之氣;山川秀美,山形舒緩,風物婀娜而氣清秀之氣;修竹滿庭,佳人如玉,青茶閑談而氣清雅之氣。深山峽谷地區(qū),高山流水,群山巍峨,連綿曠達而生宏博之氣;林木深森,山峰屹立,身碩型健而生雄健之氣;西域野山,干裂蒼茫,真體內充而生雄渾之氣。幽谷深澗,亂石穿空,水詭云譎而生奇異之氣;雪山高原地區(qū),圣潔靜穆,天風浪浪,流光千里而生奇麗之氣;山海蒼蒼,風云變幻,光怪陸離而生奇幻之象。巴蜀大地,山川百態(tài),物象千般,風情萬種,氣象萬千,氣勝萬物生發(fā)而生富勝之象?!扒逍燮娓弧笔菍Π褪裆剿畬徝捞刭|的概括。
就繪畫而論,他對燕公“筆渾然天成,粲然目新,……而得詩人之清麗也?!敝妍惙Q之一格;《益州名畫錄》里評述獨具“逸格”的畫家孫位:“筆精墨妙,雄壯氣象”之雄壯稱之一格;“神格”之一的范瓊:“甚著奇工,精妙之極也。”之奇工稱之一格;他論文同畫竹《文湖州授東坡訣》中“竹之始日,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以少見多之“富”且又一格。然而“清雄奇富”合而論之,這是他對作品格調的獨到見解和對巴蜀山水大氣象復合審美品格的更高要求。
巴蜀山水畫表現(xiàn)之“清雄奇富”,平原丘陵地區(qū),或平湖秋明、寧靜幽遠,或田園氤氳、渺渺茫茫,或風和日麗、明晰曠遠,筆輕墨淡、行筆舒緩,表現(xiàn)出清遠恬靜詩境一般的清麗來。表現(xiàn)峽谷高山,雄健峻秀融合,中鋒用筆,氣存丹田,行筆緩急有致,開合起落跌蕩,張馳有度,可得清雄兼?zhèn)渲馊?。高山峽谷地區(qū),本為險絕之地,山奇石異、云詭水譎,方可行筆肆意意、放浪形骸,氣行筆端如高山墜石,氣勝則慧通,用筆隨意生發(fā)而出奇不意。謝赫《古畫品錄》在評毛惠遠時說“:出入究奇,縱橫逸筆?!彼^“逸筆”也可作“意筆”就是脫離物象的束縛,方能“出入究奇。”經(jīng)營起承轉合便可奇險超絕,隨心輔成,奇幻境界。。
其二,“變態(tài)無窮”。在蘇軾的作品中充分呈現(xiàn)其變態(tài)無窮的表現(xiàn):“所作枯木枝干,虬屈無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盤郁也?!彼麑⒐拍咀饔热珧褒堉?,作屈如龍蛇之態(tài),無端倪之神龍見首不見尾而變幻無窮。遺憾的是,他在山水出中的創(chuàng)作實踐確無法考證。
筆者認為蘇軾之“變態(tài)無窮”有兩層寓意:其一為針對“清雄奇富”多種審美特征的互相融合,表達一種復合性審美境境界;其二為物象本生形態(tài)的多樣性和物象之間的相互轉化。他所言之“變”,即有變化與變幻之意。變化是形而下的物象之往復再現(xiàn)和互相轉化共存,變幻是形而上的意象生成和意境表現(xiàn)。一是在某一個時空中山川地貌的突變,在巴蜀地區(qū),尤其是在深山峽谷地帶,江河之上絕壁直立沖天,平坡之上奇峰突立,溪流潺潺卻忽然跌入百丈深澗。巴蜀大地從東至西,海拔從一百三十多米至七千多米中地形、地貌、氣候、物種、民風民俗和人文景觀的多樣性變化,這既是物象之變,又是跨越時空的意象之變。二是蜀地由于亞熱帶濕空氣與西北冷空氣在此匯合,經(jīng)秦嶺和深山峽谷的共同作用行成多變的區(qū)域性小氣侯,多變的天氣形成各種奇異的天相,水氣蒸騰、光影迷離,云起山間、山形陸離是常態(tài),兩山之間光從深處透,無限深邃的空間里仿佛存在另一個未知的世界。這種瞬息萬變的景象,共同形成了巴蜀地區(qū)獨特的動態(tài)幻象,這種動態(tài)幻象正是“變態(tài)無窮”意象生成的萬千氣象。
蘇軾所言之“態(tài)”,既可作象,即物象,心象、意象,景象、境象;又有作常態(tài)、動態(tài)、姿態(tài)、形態(tài)、情態(tài)之意。尤如《易經(jīng)》泰卦爻詞中所言:“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边@種地貌的平坡起伏,引發(fā)思維的往復變化,反映在繪畫視覺聯(lián)想上,所產(chǎn)生的復合幻象,幻化出時空交錯,物象交替、疊加的意象;陰睛雨雪四季變更的常態(tài),風云變幻的動態(tài)、風物婆娑的姿態(tài)、云卷云舒的形態(tài)、也許正是蘇軾所言之“變態(tài)無窮”境象之“態(tài)”。如包含有以唐、宋嚴謹勾勒加密集點皴的全景山水風格向元以后文人畫……“正”與“變”的辯證關系。
蘇軾所言之“無窮”,乃因變而生,《易經(jīng)》之易,既周而復始的運動變化之意。
其一,世間萬物生死輪回無窮產(chǎn)生生命狀態(tài)變化無窮。
其二,生命輪回演化中,物象生命形態(tài)變化無窮。
其三,巴蜀獨特的地理位置,海拔的高差,地貌多樣性;在春、夏、秋、冬四季變換中產(chǎn)生的氣候、天相變化無窮。
其四,用筆緩急、頓挫、曲直變化產(chǎn)生筆意變化無窮。用筆的變幻,一筆便是一山一川之幻象,一筆一世界。
其五,用墨干、濕、濃、淡,變態(tài)無窮,水墨沖合出墨相的變幻,水韻墨彰變化出萬千氣象。一墨一大千。
其六,由巴蜀物象豐富轉換為作者心象在作品中的造型變化、相互轉化變幻無窮。
其七,黃公望《寫山水訣》中,對經(jīng)營位置之法說“:山水之法,在乎隨機應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由巴蜀地貌“無平不坡”山川險絕的奇異變化轉換為作品造景開合的無窮變化。
其八,造境的變幻由情而生,創(chuàng)造巴蜀山水畫新境界,因巴山蜀水宏大、雄秀、神奇、幻象和幽邃的審美特質蒙養(yǎng)出的豪情、逸情、悲情、柔情、親情、友情,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萬水千山總是情,寄情山水之間,情系巴蜀深悟巴蜀山水氣象之妙理,營造出新的山水境界層出不窮。就如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后》中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變態(tài)”隨意,“無窮”隨心。心境情感的變化,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藝術思考和冥想。然而,情感的宣泄和表達需要理智,莊子在《莊子·山木》中告誡世人:“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樂,其死可葬?!苯裉欤兄居陂_拓巴蜀山水畫新境界的畫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巴蜀地區(qū),力圖建構當代巴蜀山水畫風,我們有平和純樸的愿望,無私而清心寡欲,只知耕耘不問收獲,只需對其付出而不求回報,打破貫性思維,擺脫“跟風趕潮”,充分發(fā)揮我們的才智特立獨行,但仍然遵循中國畫發(fā)展的規(guī)律,傳承中華文脈,弘揚中國山水畫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快樂的藝術人生,找到精神的歸宿,才有可能實現(xiàn)“清雄奇富,變態(tài)無窮”的審美理想,承擔蘇東坡留給后世的歷史命題,重構當代巴蜀山水畫風。
【參考文獻】
〔1〕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2〕 東坡題跋·下卷.又跋漢杰畫山[M].
〔3〕 蘇東坡集·前集卷十六.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之一[M].
〔4〕 東坡題跋·下卷.跋蒲傳正燕公山水[M].
〔5〕 黃休復撰,何韞若,林孔翼注.益州名畫錄[M].四川人民出版社,1952.
〔基金項目〕“大美四川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重點課題“巴蜀山水審美與山水畫創(chuàng)新性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管苠?,四川省詩書畫院副院長,四川 成都 610021。
]]>
2016年10月31日 10:31
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