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對諸葛亮的追思及其評論
錢翥
2016年05月11日 00:00
鄭 先 興
南都學(xué)壇( 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 0 1 6 年 3 月
諸葛亮作為東漢末年著名的功臣、蜀漢的丞相,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guān)注。無論是官員、學(xué)者、詩人乃至于普通百姓,無不對諸葛亮敬仰有加、贊不絕口。由此,有關(guān)學(xué)術(shù)研究可以說洛陽紙貴。限于筆者的學(xué)識,僅從接受史學(xué)的角度,對唐代諸葛亮的評論予以整理,以期得到同仁的欣賞與雅正。
一、唐代的諸葛亮資料及其研究
唐代相關(guān)諸葛亮的資料,已經(jīng)有眾多的學(xué)人予以了關(guān)注和整理。手下有套《諸葛亮研究集成》[1],是作為山東省“八五”古籍整理規(guī)劃項目,其主編為王瑞功先生,1995 年完工,兩年之后由齊魯書社出版的。從書中看,唐代有關(guān)諸葛亮評論的文獻,主要有以下四類。第一類,評論諸葛亮的文字。主要記載在《李衛(wèi)公問對》《貞觀政要》與史學(xué)家李翰的《三名臣論》?!独钚l(wèi)公問對》是唐太宗與其重臣李靖有關(guān)治軍的私房話,是李靖事后所撰寫的,其中多處涉及諸葛亮?!敦懹^政要》則是唐代史學(xué)家吳兢所編纂的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的 23 年中與其臣屬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就行政問題的討論、奏議,其中有談到諸葛亮的地方。第二類,碑銘文字,凡 6 篇。有裴度( 756—839) 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 》,段文昌( 773—835) 的《諸葛武侯廟古柏文》,呂溫( 772—811) 的《諸葛武侯廟記》,沈迥的《武侯廟碑銘并序》( 787) ,孫樵的《刻武侯碑陰》( 849) ,尚馳的《諸葛武侯廟碑銘》。第三類,詩歌類文字。有人統(tǒng)計,唐代詠誦諸葛亮的詩人有 50 多人,詩歌100 余首。在這里搜集了 52 首,其中著詩最多的是杜甫,有 11 首。第四類,小說軼聞類,共 9 件。范擄的《嚴(yán)黃門》,張讀的《韋皋》,魏征的《諸葛亮紀(jì)功碑》,房玄齡的《陳勰習(xí)諸葛圖陣法》《李暠寫諸葛亮訓(xùn)誡以勖諸子》,李延壽的《諸葛亮埋弩箭鏃》《諸葛亮筩袖鎧》,韋絢的《諸葛亮菜》,陳蓋的《武侯臨終》。
諸葛亮作為文化的熱點,既有豐富的資料,那么其研究自然也就附著而來。翻檢唐代諸葛亮研究: 第一,借助于唐詩綜合性分析吟誦諸葛亮的,如陳翔華的《唐代詠懷諸葛亮的詩歌》[2],張榮東、逯雪梅的《唐代詠史 懷 古 詩 中 的 武 侯 情結(jié)》[3],柯昌勛的《諸葛亮賢相形象的唐詩傳播》[4]等; 第二,借助于唐詩專門論析杜甫吟誦諸葛亮的,如楊磊的《讀杜甫詩〈蜀相〉》[5]、莫礪鋒的《長使英雄淚滿襟———論杜甫對諸葛亮的贊頌》[6]、李兵與聶巧平的《從傳播學(xué)角度論杜甫對諸葛亮人格形象定位的貢獻》[7]等; 第三,借助于碑刻資料的研究,僅見梁中效的《蜀道唐碑所反映的諸葛亮信仰》[8]??梢?,唐代諸葛亮研究的側(cè)重點是詩歌,從史學(xué)角度僅見,所以,其研究空間還是很大的。
二、追思其功績,踐行其政德
在唐代政治家看來,諸葛亮“為政以德”,“可以為師矣”。諸葛亮的很多政治建樹,不僅使其屢建功勛,而且完全可以模仿學(xué)習(xí)。
( 一) 唐人認(rèn)為,諸葛亮的公平無私、忠于職守的胸懷,很值得學(xué)習(xí)和效法。
《全唐文》卷十《太宗皇帝·諸葛亮高颎為相公直論》載:
朕比見隋代遺老,咸稱高善為相者。遂觀其本傳,可謂公平正直,尤識治體?!譂h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亮嘗表廢廖立、李嚴(yán)于南中。立聞亮卒,泣曰: “吾其左衽矣! ”嚴(yán)聞亮卒,發(fā)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 “開城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鼻涞蓉M可不企慕及之! 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賢者。若如此,則榮名高位,可以長守。[9]唐太宗由隋代的宰相高 想到諸葛亮,他們都是以“公平正直”執(zhí)政的,所以贏得了人們的敬仰,即使被處罰,也是誠心接受,甘愿受罰,而且感恩戴德。所以,唐太宗號召群臣要心向往之,景行行止。
《貞觀政要》卷五《公平》記載:太宗初即位,中書令房玄齡奏言: “秦府舊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宮及齊府左右處分之先已?!碧谠? “古稱至公者,蓋謂平恕無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堯、舜廢之; 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誅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為公,無私與物。昔諸葛孔明,小國之相,猶曰: ‘吾心如稱,不能為人作輕重?!瘺r我今理大國乎? 朕與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則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擇賢者,蓋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問堪否,豈以新故異情? 凡一面尚且相親,況舊人而頓忘也。才若不堪,亦豈以舊人而先用? 今不論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豈時至公之道耶?”[10]
針對唐初政權(quán)初建之前的舊部人員因為尚未提拔的埋怨,唐太宗非常理智,提出“君人者,以天下為公,無私與物”。所以,選拔官員的標(biāo)準(zhǔn),不是與自己的關(guān)系之遠(yuǎn)近先后,而是看他能不能勝任,能不能安撫民眾,以歷史教訓(xùn)而言,既是父子、兄弟之情,但因危害權(quán)柄,皆被廢誅; 以歷史經(jīng)驗而論,既是小國丞相,還知道輕重緩急。所以,唐太宗覺得自己作為大國的皇帝,更應(yīng)該講究公平的執(zhí)政理念。
《貞觀政要》卷六《杜讒邪》載:尚書左仆射杜如晦奏言: “監(jiān)察御史陳師合上《拔士論》,謂人之思慮有限,一人不可總知數(shù)職,以論臣等?!?/span>
太宗謂戴胄曰: “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玄齡、如晦,非為勛舊,以其有才行也。此人妄事毀謗,止欲離間我君臣。昔蜀后主昏弱,齊文宣狂悖,然國稱治者,以任諸葛亮、楊遵彥 不 猜 之 故 也。朕 今 任 如 晦 等,亦 復(fù)如法。”于是,流陳師合于嶺外。[10]由此可見,唐太宗在執(zhí)政中,竭力踐行“以至公治天下”的理念,并將自己的臣屬房玄齡、杜如晦比作諸葛亮。
( 二) 唐人認(rèn)為,諸葛亮的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的做法,很值得學(xué)習(xí)和效法。
《貞觀政要》卷八《赦令》:
貞觀七年,太宗謂侍臣曰: “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為惡,愚人好犯憲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軌之輩。古語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粴q再赦,善人暗啞?!病B(yǎng)稂莠者傷禾稼,惠奸宄者賊良人’。昔‘文王作罰,刑滋無赦’。又蜀先主嘗謂諸葛亮曰: ‘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之間,每見啟告理亂之道備矣,曾不語赦?!手T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數(shù)赦,卒至傾敗。夫謀小仁者,大仁之賊。故我有天下以來,絕不放赦?!保?0]
唐太宗認(rèn)為,政治實踐中,謀事在前,教化于先,即可引導(dǎo)民眾按照規(guī)矩辦事,不給投機者作奸犯科的機會。行政上對犯罪者的大赦,其實是政治家的過錯,沒有預(yù)設(shè)好政令,做好教化,使那些投機取巧者有機可乘,鉆了法律、政策的孔,因而犯法受罰。因此,真正有智慧的政治家,是不會給人們犯罪的機會。所以,也就沒有大赦一事。劉備曾向諸葛亮推薦東漢末年的陳元方、鄭玄,說他們都曾經(jīng)是依法行政的典范,提請諸葛亮學(xué)習(xí)。諸葛亮在劉備的啟發(fā)下,謀事在前,依法行政,做蜀相十年,沒有赦免一次。所以,唐太宗也決心學(xué)習(xí)諸葛亮,在其執(zhí)政期間,提前做好謀劃,制定好策略,減少犯罪,爭取不采用赦免的政策。這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做好頂層設(shè)計,“嚴(yán)以用權(quán)”,“謀事要實”,亦即提高行政效率,減少廉政成本。
( 三) 唐人認(rèn)為,諸葛亮的依法治軍、依法作戰(zhàn)的戰(zhàn)術(shù),是軍隊取勝的法寶,很值得學(xué)習(xí)和效法。
《李衛(wèi)公問對》卷上十三載:太宗曰: “諸葛亮言: ‘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 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抟纱朔菢O致之論?!本冈? “武侯有所激云爾。臣按《孫子》曰: ‘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自古亂軍引勝,不可勝紀(jì)?!颉痰啦幻髡摺?,言教閱無古法也; ‘吏卒無常者’,言將臣權(quán)任無久職也; ‘亂軍引勝者’,言己自潰敗,非敵勝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雖庸將未敗; 若兵卒自亂,雖賢將危之,又何疑焉?”
太宗曰: “教閱之法,信不可忽。”靖曰: “教得其道,則士樂為用; 教不得法,雖朝督暮責(zé),無益于事矣。臣所以區(qū)區(qū)古制皆纂以圖者,庶乎成有制之兵也?!碧?曰: “卿 為 我 擇 古 陣 法,悉 圖以上?!保?1]
在這里,李靖以唐太宗的懷疑為由,強調(diào)治軍必須有法,依法訓(xùn)練,依法對敵,那么,即使將帥不勝任其職,但是單靠訓(xùn)練有素、行軍布陣有法可依的兵卒,也能夠取得勝利。在《李衛(wèi)公問對》中,李靖還專門說到諸葛亮的八陣圖及其使用,介紹了自己學(xué)習(xí)使用的情況。
三、論定其功德,反詰其責(zé)難
在唐代士人看來,諸葛亮為劉備籌謀三分,建立蜀漢,又忠心耿耿,其功勛遠(yuǎn)在管、樂之上,那些指責(zé)其過錯的言論是錯誤的。
( 一) 唐代士人以敏感、追思的詩句,睹物思人,吟誦諸葛亮的功德。
一是審時度勢,籌謀三分。劉禹錫《蜀先主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yè)復(fù)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保?]904武少儀《諸葛丞相廟》: “執(zhí)簡焚香入廟門,武侯神像儼如存。因機定蜀延衰漢,以計連吳振弱孫。欲盡智能傾僭盜,善持忠節(jié)輔庸昏。”[1]908二是輔佐漢主,忠心耿耿。岑參《先主武侯廟》: “先主與武侯,相逢云雷際。感通君臣分,義激魚水契。遺廟空蕭然,英靈貫千歲?!保?]902杜甫《蜀相》則將先主、蜀相的君臣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極為淋漓: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保?]895李華《詠史詩十一首》第九首,借春秋時曹國君主曹伯陽誤信公孫強遭遇殺身之禍,歌頌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相合: “蜀主相諸葛,功高名亦尊?!薄拔鹧跃己?,可以濟黎元。”[1]902三是勤廉為政,發(fā)明創(chuàng)造。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1]898劉禹錫《觀八陣圖》: “軒皇傳上略,蜀相運神機。水落龍蛇出,沙平鵝鸛飛。波濤無動勢,鱗介避余威。會有知兵者,臨流指是非?!保?]904
( 二) 唐代士人以諸葛亮“比自管、樂”為題,認(rèn)為其功德應(yīng)在管、樂之上。
李翰《三名臣論》中,以答客問的形式,將管仲、樂毅與諸葛亮的功德相比較。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那么,三人的功德究竟怎樣排位?李翰認(rèn)為,管仲不如樂毅,諸葛與樂毅有一比。
客人則質(zhì)疑說: “管仲相齊桓公,九合諸侯,興齊定霸,尊周勤王,功其懋哉,仁亦至矣?!敝T葛亮輔佐劉備,“建策通吳,合縱破魏,奉先主西入劍門,下車而三分天下”,“雖短祚中否,而王業(yè)殆成”。倒是樂毅,作為燕國將軍,“才勝齊師,挫于二城之間,狼狽于兩國之際,軍不振旅,身卒奔亡”。由此,如果以成敗而論,顯然是管仲在前,樂毅在后,諸葛當(dāng)取于中。
李翰不同意這種排位?!跋犬?dāng)格以道德,合于終始,審其正邪,觀其去就,然后事可明也?!崩詈舱J(rèn)為,論定功績,不能僅以成敗論,還應(yīng)該考慮道德、終始、正邪與去就等多種因素。由此而論,管仲雖然有功績,但是“邀功事仇”( 無德) ,“肆奢越禮”( 有邪) ,“止于霸者之佐,殆非王臣之良”。孔明“三顧后起,籌劃比當(dāng),締構(gòu)必成。事屯而業(yè)亨,主暗而國治,兵弱而強鄰畏服,功大而本朝不疑”,唯一不足的是斬馬謖。樂毅攻打齊國,“待之以德,收之以禮”,“舍權(quán)變”,“興王道”。燕昭王死后,因燕惠王不信任才逃到趙國,但是因趙王想用他滅燕國,“因棄祿逍遁”,“可謂懷祿不屑其榮,周身不違于道”,“比諸二子,不亦優(yōu)乎”? 可見,若從“去就”看,可能最不成功的樂毅并不比管仲、諸葛弱。但是若就功德而言,則管仲無德可言,樂毅遂有仁德,但是缺的時運要天命。所以只有諸葛亮既知進退,又恰逢明主,即使有馬謖之不足,但在李翰看來,是因為諸葛亮是由通盤考慮的,“窺 其 軍 法,必 俟 中 原 克 復(fù) 后 厚 賞 寬刑”[1]382 -383。所以,管仲、樂毅和諸葛三人,最具功德的當(dāng)推諸葛。
( 三) 唐代士人贊頌諸葛,反詰陳壽、崔浩的批評。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中曾經(jīng)批評諸葛亮: “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12]《魏書》卷四十三《毛修之》記載,后魏的崔浩批評諸葛亮為劉備相,“不能與曹氏爭天下”,“退入巴蜀”,“僭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 又說諸葛亮占據(jù)巴蜀之后,“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一再失誤,“智窮勢盡”,遺憾而逝。因說陳壽的批評“非為失實”[1]377。針對陳壽和崔浩的批評,唐代士人予以了反詰。裴度《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中,敘述了諸葛亮功德后,說: “而陳壽之評,未能極其能事; 崔浩之說,又詰其成功。此皆以變詐之略,論節(jié)制之師; 以進取之心,語化成之道。不其謬歟! ”又: “度每跡其行事,度其遠(yuǎn)心,愿奮短札,以排群議?!保?]720 - 722呂溫《諸葛武侯廟記》說諸葛亮相蜀功績卓著,“土雖狹,國以勤儉富; 民雖寡,兵以節(jié)制強”。所以,陳壽與崔浩的批評是不對的。“或曰奇謀非長,則斬將覆軍,無虛舉矣; 或曰饋糧不繼,則筑室反耕,有成算矣?!?/span>
[1]723 - 724孫樵《刻武侯碑陰》: “史壽以為短于應(yīng)變,真抑武侯哉! ”[1]727 - 728顯然,裴度等人的反詰,對于諸葛亮在歷史上形象的重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如梁中效先生所說: “裴度是唐代中興名臣,孫樵、呂溫也都是時代精英。他們不約而同的駁斥陳壽,不遺余力地為諸葛亮辯解,逐漸將他由名將賢相推上了智星神人的圣壇?!保?]
四、記述其神跡,神話其余威
唐人的史學(xué)意識非常濃郁,開宰相兼領(lǐng)史館之先列。所以,像諸葛亮這樣的歷史人物,受到了更多的關(guān)注。
( 一) 唐代所編纂的前代史書中,記述了諸葛亮的軼聞遺事。
魏征所監(jiān)修的《隋書》卷五十三《史萬歲》記載,史萬歲率領(lǐng)軍隊到南中擊破爨氏的叛亂,行軍中,看到有“諸葛亮紀(jì)功碑”,其背面刻有文字“萬歲之后,勝我者過此”,預(yù)言了史萬歲將率軍經(jīng)過此處。史萬歲對諸葛亮的語言很不贊同,于是讓士卒將其推到,碑趺志曰: “史萬歲不得仆吾碑?!保?3]史萬歲不得不將碑又重新立起。
房玄齡編纂的《晉書》中,卷八十七《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記載,武昭王李暠教育他的兒子,說自己常年在外征戰(zhàn),沒有時間關(guān)照,也沒有請來老師訓(xùn)誡,就承擔(dān)了重任,“皆弱年受任”。因此很是擔(dān)心,“常懼弗克,以貽咎悔”。于是想到了諸葛亮的誡子書,希望他們學(xué)習(xí),“周孔之教盡在其中矣”,“為國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質(zhì)略易通,寓目則了”。又在《職官志》中說陳勰受命學(xué)習(xí)諸葛亮的布陣排兵方法,“及蜀破后,令勰受諸葛亮圖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biāo)幟之制,勰悉諳練之”[14]。李延壽編纂的《北史》卷八十九《藝術(shù)·陸法和傳》記載,陸法和帶軍駐扎在白帝城,告訴手下,說曾經(jīng)見過諸葛亮在城郊埋藏弩箭鏃“一斛許”,然后找到地方,果然挖出[15]。又所編纂的《南史》卷十六《王玄謨傳》記載,宋明帝曾經(jīng)賞賜給王玄謨“諸葛亮筩袖鎧”[16]。
( 二) 唐人將執(zhí)掌巴蜀的官員韋皋與嚴(yán)武都看作是諸葛亮轉(zhuǎn)世,秉承其余福。
《新唐書》卷一五八《韋皋傳》: “皋治蜀二十一年,數(shù)出師,凡破吐蕃四十八萬,禽殺節(jié)度、都督、城主、籠官千五百,斬首五萬余級,獲牛羊二十五萬,收器械六百三十萬,其功烈為西南劇。善拊士,至雖婚嫁皆厚資之,婿給錦衣,女給銀涂衣,賜各萬錢。死喪者稱是。其僚掾官雖顯,不使遠(yuǎn)朝,即署蜀州刺史,自以侈橫,務(wù)蓋藏之?!迹迍?wù)私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歲一復(fù)。皋沒,蜀人德之,見其像必拜。凡刻石著皋名者,皆 其文尊諱之。”可見,韋皋在治蜀其間,不僅安撫叛亂者,更是袒護僚屬、百姓,所以深得民心。時人張讀在《宣室志》中,給韋皋的政績作了解釋,說他是諸葛亮轉(zhuǎn)世: “唐故劍南節(jié)度使、太尉兼中書令韋皋既生一月,其家召群僧會食。有一胡僧,貌甚陋,不召自來?!币妺雰喉f皋,說: “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贝蠹叶己芗{悶,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認(rèn)識胡僧呢? 胡僧說: “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后身耳。武侯當(dāng)東漢之季,為蜀丞相,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生于世,將為蜀門帥,且受蜀人之福。吾往歲在劍門,與此子友善。今聞降于韋氏,吾固不遠(yuǎn)而來?!表f家聽信胡僧的話,于是給韋皋命字為“武侯”。韋皋后來巴蜀的作為,應(yīng)驗了胡僧的話。
《新唐書》卷一二九《嚴(yán)武傳》記載,嚴(yán)武曾經(jīng)為劍南節(jié)度使,“在蜀頗放肆,用度無藝,或一言至悅,賞至百萬。蜀雖富饒,而峻掊亟斂,閭里為空。然虜亦不敢近境”。嚴(yán)武為人肆情任性,年少時,因為他的父親只親近其妾,而不與其母親在一起,他就用鐵錘擊碎乃父之妾的頭。任職蜀地后,曾因小事將梓州刺史章彝殺掉。故宰相房琯為巡內(nèi)御史,嚴(yán)武“慢倨不為禮”。在朋友圈內(nèi),嚴(yán)武與杜甫關(guān)系最好,但是多次想殺掉他?!袄畎诪椤妒竦离y》者,乃為房與杜危之也?!碑?dāng)嚴(yán)武 40歲病卒時,其母親邊哭邊高興,“從今而后,吾知免為官婢矣”。但是就是這樣的人,唐代咸通年間的范擄撰《云溪友議》,說嚴(yán)武也是諸葛亮轉(zhuǎn)世。其父嚴(yán)挺之娶妻裴氏,“才三夕,其妻夢一人佩服 金 紫,美 須 髯,曰: ‘諸 葛 亮 也,來 為 夫人兒?!保?7]
五、“南陽諸葛廬”,悠然思孔明
唐人對諸葛亮的認(rèn)識,不僅在于思想、功德及其神話方面,而且也在于對南陽的認(rèn)識方面。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可謂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除此而外,唐代很多的士人與詩人在其論著、詩歌中,都講到了諸葛亮躬耕于南陽的事實。在這里,我們摘抄一些,以饗同仁,并正視聽。
汪遵《南陽》: “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 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草廬一臥龍?”[1]914
胡曾《南陽》: “世亂英雄百戰(zhàn)余,孔明方自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草廬?”[1]917
許渾《南陽道中》: “月斜孤館傍村行,野店高低帶古城。籬上曉花齋后落,井邊秋葉社前生。饑鳥素哺隨雛叫,乳牸慵?xì)w望犢鳴?;牟葸B天風(fēng)動地,不知誰學(xué)武侯耕。”[1]913李翰《臥龍崗謁武侯祠》: “海岳同云起臥龍,《出師》二表見孤忠。長星忽為營前隕,大業(yè)終墮再造功。八陣有圖留漢沔,《六韜》無地斬奸雄。草廬遺址多年后,贏得知音作 宮。”[1]903
以上四首,是幾位作者到南陽游走時,想到諸葛亮,有感而作的。
李白《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漢道昔云季,群雄方戰(zhàn)爭。霸圖各未立,割據(jù)資豪英。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當(dāng)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fēng)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保?]895杜甫《武侯廟》: “遺廟丹青古,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后主,不復(fù)臥南陽。”[1]899羅隱《籌筆驛》: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保?]918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 “憶昔南陽顧草廬,便乘雷電捧乘輿?!保?]919以上四首,是其中歌詠諸葛亮?xí)r,談到了他曾經(jīng)躬耕于南陽的事。
裴度《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中:“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我未從虎,時稱臥龍?!保?]720呂溫《諸葛武侯廟記》: “武侯命世,實念漢德。魏奸吳輕,未獲我心。胥宇南陽,堅臥不起。三顧雖晚,群雄初定。必也彗掃,是資鼎立。”[1]723 -724孫樵《刻武侯碑陰》: “曩蟠南陽,時人不與仲、毅伍?!保?]728
以上三條,是前述唐代名臣所撰寫的碑銘中的文字,可以代表其時官方的意見。
在諸葛亮躬耕地的爭論中,有些學(xué)者無視諸葛亮自己,甚至唐人的論述,說諸葛亮躬耕于南陽的論據(jù)不足,其荒謬之言,可淡然無視。
[參 考 文 獻]
[1]王瑞功. 諸葛亮研究集成[C]. 濟南: 齊魯書社,1997.
[2]陳翔華. 唐代詠懷諸葛亮的詩歌[J]. 文獻,1980( 3) .
[3]張榮東,逯雪梅. 唐代詠史懷古詩中的武侯情結(jié)[J].佳木斯大學(xué)社會學(xué)學(xué)報,2004( 1) .
[4]柯昌勛. 諸葛亮賢相形象的唐詩傳播[J]. 長春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2( 10) .
[5]楊磊. 讀杜甫詩《蜀相》[J]. 昆明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0( 5) .
[6]莫礪鋒. 長使英雄淚滿襟———論杜甫對諸葛亮的贊頌
[J]. 杜甫研究學(xué)刊,2000( 1) .
[7]李兵,聶巧平. 從傳播學(xué)角度論杜甫對諸葛亮人格形象定位的貢獻[J]. 南昌大學(xué)學(xué)報,2004( 6) .
[8]梁中效. 蜀道唐碑所反映的諸葛亮信仰[J]. 西華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3( 1) .
[9]董誥,編. 全唐文[C]. 北京: 中華書局,1983.
[10]吳兢,編著. 貞觀政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吳如嵩,王顯臣. 李衛(wèi)公問對校注[M]. 北京: 中華書局,1983.
[12]陳壽. 三國志[M]. 北京: 中華書局,2006.
[13]魏征. 隋書[M]. 北京: 中華書局,1973.
[14]房玄齡. 晉書[M]. 北京: 中華書局,1974.
[15]李延壽. 北史[M]. 北京: 中華書局,1974.
[16]李延壽. 南史[M]. 北京: 中華書局,1975.
[17]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M]. 北京: 中華書局,1975.
]]>
2016年05月11日 10:42
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