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冬,吳海民先生撰文,報業(yè)的冬天來到了。隨著進冬至落大雪,各地不斷傳來報紙經營不利的消息……冬天說也廣為流傳?,F在已到了初夏,似這般姹紫嫣紅開遍,還有人在感嘆冬天分外地寒冷,預測它將分外地漫長……未免不合時令了吧!
平心而論,冬天說分析那些不利因素都是事實,然而,你不能只看問題不看機遇呀!2006年4月22日至10月22日,杭州舉辦以“休閑——改變人類生活”為主題的世界休閑博覽會,哐啷一聲,我們猛然發(fā)現一個大機會。
多年來,我們的報紙都習慣于“幫忙”,為什么不考慮亟待開發(fā)的“幫閑”呢?后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閑暇時間占了中國人的兩個1/3。一是每天的1/3,即工作、睡眠的“8小時之外”;二是全年的1/3,即國家法定假日114天——52個雙休日,加元旦與五一、十一、春節(jié)三個長假。
幫閑,也就是幫受眾提高休閑生活的質量。它有四條基本途徑:
休閑信息
商家要廣而告之休閑時尚、休閑設施、活動及花費……消費者要據以做出規(guī)劃,安排什么時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工具、去干什么……提供休閑信息聯系起商家與消費者。但這絕不只限于廣告,更多的還屬于新聞。
新聞怎么做?尤和別里曼在以中國為背景的研究中,把休閑細分為6種:
——家庭室內活動:看電視和錄像、聽音樂、電話聊天等等;
——觀覽活動:進劇場、看電影、觀賞節(jié)假日大型節(jié)目等等;
——藝術及工藝活動:唱歌、折紙等等;
——趣味及游戲活動:玩撲克、電子游戲、收集郵票、硬幣、書畫等等;
——體育活動:籃球、排球、羽毛球……
——野外及其他活動:騎自行車、散步、兜風……
就這6種大略劃分,業(yè)已給報紙策劃選題、開辟專欄或專版提供很多靈感。再微觀到一條一條的新聞,借用布隆代爾的概念,大多數新聞都是分階段發(fā)展的,先是“發(fā)生”(事件、潮流或活動);再是“影響”(它們給人、地方或機構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然后是“反作用”(被影響的對象試圖延緩、中止、扭轉、減輕或推進這些影響)。據此,新聞可以分為“幼年期”——這時的新聞就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或“成熟期”——這時事件已經被報道,記者不必在過度放牧的草地上搶食,大膽忽略那些有關“發(fā)生”的細節(jié),甩開競爭對手尋找屬于自己的草地,專注于新聞的結果,或者報道新聞產生的“影響”,或者跳過整個過程,直接報道“反作用”。②好了,現在我們眼前浮現出一個縱橫座標,休閑分類是橫,每一項的分階段發(fā)展是縱,以之捕魚,休閑新聞多如過江之鯽。
休閑體驗
跑步,對一般人是休閑,對運動員則是工作,休閑與非休閑的區(qū)別何在?研究者逐漸從主體狀態(tài)定義休閑,如紐林格強調:休閑是為了達到自己目的而進行的,從中得到幸福與滿足的,與個人內心世界密切相關的體驗與心態(tài)。③
我近幾年反復強調:“新聞紙也是體驗紙”,現在才找到根據,把休閑落實到體驗,報紙就是休閑品,體驗紙是要突出報紙的“消閑性”——這是我們強調新聞性、實用性時往往忽略的一個性。新聞紙也是體驗紙,根植于人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體。讀者需要休閑信息幫他理性決策,也需要紙上體驗身外的世界——就是讓你覺得爽!
報紙可以在相互聯系的三層開發(fā)體驗。首先是感官體驗。我們還記得一些報紙撕開市場,不一定是內容的突破,首先是外在形式的突破。像《北京青年報》的濃眉大眼;《精品購物指南》的明星封面;《現代快報》的加長;《新聞晚報》的瘦身;《經濟觀察報》的橙色紙……它們或利用視覺(色彩、形狀及版式),或利用觸覺(原料和質地),創(chuàng)造了差異化的感官體驗。其次是情感體驗。要在發(fā)生了什么事中挖掘人物故事,在客觀報道之外增加人文報道。很高興聽到大洋彼岸濤聲相應,布隆代爾說記者承擔著一種責任,一種常常被忽略了的責任,“我們既是事實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講述者。如果我們沒有做好這兩件事,就沒有人理睬我們”。讀者有“一個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給我講一個故事,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讓它有趣一點?!弊詈笫切袆芋w驗。像開通讀者熱線、舉辦征文或者比賽、開展公益活動或者促銷活動,都是促使受眾參與,是包含感官與情感體驗又超越它們的行動體驗。而這也意味著,報紙既可以在每一層開發(fā)體驗,又可以將幾層結合起來,開發(fā)重疊的或連續(xù)的,甚至延伸到報紙之外的整體體驗。
休閑引導
休閑并不天然就是“好”的,對林林總總的休閑行為可以大體三分:一是異化休閑,指有害于身心健康或社會利益的休閑行為,像酗酒、暴力、縱欲、吸毒等等;二是日常休閑,指主旨在恢復疲勞的休閑行為,像睡懶覺、閑逛、打麻將、喝茶聊天等等;三是積極休閑,指主旨在促進身心發(fā)展的休閑行為,像學習、運動、愛好追求、幫助他人、志愿者行為等等。
休閑研究者蘭德伯格對“好”休閑提出了一些標準,首先就是“改進”。好休閑對人們的許多方面都有改進或完善。古希臘的休閑觀就是關注自我完善,認為只有音樂、體育、詩歌、政治性對話和沉思之類的休閑活動才有價值。現代社會也越來越重視那些使人得到進一步完善的休閑。既然閑暇時間占據中國人的兩個1/3,休閑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報紙就必須承擔相關責任。我們要更多倡導以發(fā)展為核心,以健康和知識(身心完善)為兩翼的積極休閑。體育、鍛煉、旅行、文化、學習、創(chuàng)造、公益……是積極休閑的關鍵詞。要多報積極休閑新聞,多提供積極休閑體驗;并且,旗幟鮮明反對異化休閑;及時報道和大力提倡將積極休閑因素滲透到日常休閑中,提高后者的質量和品位。
休閑三分只是大體的,有一些亦此亦彼的灰色地帶。那么,休閑引導還需要一個操作性標準——“恰當休閑”。將特定休閑放入此時此地,從宏觀背景衡量它是否恰當。前幾年,有一場是否用麻將來突出成都休閑特色的討論,我是反對派,不悔到如今。麻將是典型的日常休閑,盡管毛澤東說過麻將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做出的三大貢獻之一;盡管于光遠多次倡導健康、科學、友好的麻將文化;盡管有全國麻將大賽、世界麻將比賽。但是,2005年成都人均GDP是2500美元,此時此地,不宜張揚麻將。
約翰·霍爾說:窮人的休閑和富人的休閑不同,所使用的名稱也不一樣,窮人的休閑被認為是懶散,是禍根。休閑不能脫離時代背景,較高發(fā)展階段上的休閑與較低階段上的休閑是不同的;較高階段上是正確的東西,在較低階段上往往是錯誤的,反之亦然?,F在來突出麻將,弄得別人覺得十個成都九搓麻,你2500美元還搞“麻將之都”,別人怎么看成都的發(fā)展?發(fā)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休閑,絕不能背離這個硬道理。這也給我們報道休閑提供了新視角,要關注和追蹤“發(fā)展中的休閑”,要根據此時此地的國情、域情,倡導適合“當前”、“本地”以發(fā)展為核心的積極休閑,它既是自我的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它是個人和社會的雙贏。
忙閑革命
20世紀60、70年代,西方興起了休閑革命。強調休閑是生活的目的,人是通過休閑而不是工作來充分展示個性和自我價值。我們不能照搬。畢竟,中國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畢竟,2005年中國人均GDP才1700美元。我們面臨特殊難題,一方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任重道遠;另一方面,中國人的閑暇時間,又與發(fā)達國家基本相等。我們又要忙,我們又要閑,特殊難題要有特別解,這是對中國人智慧的挑戰(zhàn)。
我們越來越有閑,除了前面分析的之外,還要考慮:企業(yè)退休年齡提前;農業(yè)機械化程度提高;國家公務員和外資企業(yè)管理人員有帶薪休假;人均壽命延長及老年人更閑;彈性時間工作制成為部分青年人的選擇……我們也越來越有錢,從2003年算起,中國經濟連續(xù)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字,2004年我國消費支出中的教育文化娛樂類支出,城鎮(zhèn)居民增長10.5%,農村居民增長5%。有閑、有錢,中國的休閑會革命的,這又必然反作用于工作。閑不能老樣子,忙也不能老樣子,我們將有一場忙閑革命。
忙閑革命,就要跳出休閑談休閑。把休閑報道擴展開,報道中國人的忙與閑,報道中國人生活的基本變化。這問題太大,只舉個眼前的小例子,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各種跡象表明,近幾年,黃金周的“成色”在下降,因為旅游日益大眾化、普及化,中國有13億人口,假設100個人中有1個人出游,就是1千3百萬。無論怎么加蓋賓館、新修道路、擴建景點,也無法滿足這1千3百萬人的“大游行”!長假的集中消費實際降低了資源的使用率。何況,這也使長假期間景點擁擠不堪,平時則冷冷清清,旅游資源不足與閑置并存。專家已在討論解決的辦法是調整“休假結構”,變集中休假為分散休假。具體方法有三:一是分行業(yè)分批休假;二是分地域分批休假;三是自由式,只管國家法定的休假天數,何時休假則由個人提出申請,單位根據情況安排。——這是個多好的研究性專題報道題材!
報道這類題材,休閑報道已經同其他報道結合起來,休閑視角拉動或刷新了一大批報道領域。推而廣之,忙閑革命,閑要對接于忙:休閑的身心完善,休閑的拉動內需,休閑業(yè)創(chuàng)造的就業(yè)機會與帶動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忙要對接于閑:減輕工作壓力,增加工作滿意,提高城鄉(xiāng)人居或社區(qū)環(huán)境的幸福指數……這是中國式休閑,也是中國式發(fā)展,也是中國的忙閑革命。紀錄這場革命,是歷史中不可多得的機會;報道者又是參與者,更加不可多得……
說過幫閑的四條途徑,忙里偷閑上了“2006杭州世界休閑博覽會官方網站”,隔著顯示屏,仍感到那里沖來的股股熱浪。這場盛會,是推動中國休閑熱的第一波;下一波,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再下一波,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站在2010年回首2006年,我們會發(fā)現,休閑,是中國變化最迅猛的幾大領域之一。變動產生新聞,且模仿吳海民先生的表述:報業(yè)的機遇提前來到了!這不僅是報業(yè)的機遇,也是整個傳媒業(yè)的機遇——誰說報業(yè)到了冬天?!
作者簡介:張立偉,現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四川省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