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信仰世界》 王子今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光明書話】
秦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秦人社會禮俗、價值理念、精神需求等方面的研究,是當前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近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秦人的信仰世界》甫一面世,便廣受關注。作者王子今教授是深耕秦漢史領域長達四十余年的權威專家,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秦統(tǒng)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中國人民大學重點規(guī)劃項目“秦史與秦文化研究”等,并出版《秦交通史》《秦史人物論稿》《秦漢交通史稿》《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秦漢區(qū)域文化研究》《秦漢社會史論考》等史學論著六十余部,可謂造詣精奧、功力深厚,鴻篇迭出、成就斐然。
新刊《秦人的信仰世界》一書共計由二十六個章節(jié)組成,討論了祖先崇拜與鬼神信仰、山川動植與建筑設施的人格化象征、祭祀制度與社會風俗中的神秘隱喻、時空觀念與交通地理的符號學解讀等內(nèi)容。作者以傳世文獻與考古資料為基礎,對相關議題展開綜合考察,考鏡源流、深入淺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揭示出秦人信仰世界的鮮活圖景。這些論述極大地推動了海內(nèi)外學界關于秦史與秦文化的認識,對于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宗教史亦有裨益。研讀此書,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與閱讀思考。
第一,祖先崇拜與鬼神信仰。中國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是以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為核心,輔以天象、山川、社稷等自然神靈信仰而建構起來的。秦人對祖先的崇拜源流甚古,且圍繞“善御”“善走”等傳說展開神學建構。先祖“大費”輔佐帝舜馴服鳥獸,成為畜牧業(yè)經(jīng)營的先聲。后世秦國、秦朝對養(yǎng)馬的重視以及畜種的引進與改良,就是對此傳統(tǒng)的繼承和延續(xù)。此外,秦先祖多擅長駕馭車馬,并以此獲得統(tǒng)治者的賞識而躋身于諸侯貴族之列。先祖“蜚廉”善于奔跑,這一技能在軍情、文書的傳遞方面彰顯出重要性,出土文獻資料中“輕足”“利足”“走士”等稱謂見證了秦時郵驛制度的發(fā)達。秦人關于先祖“善御”“善走”能力的崇拜,不僅導致“馬大蕃息”的畜牧業(yè)成就,也與對交通實踐的長期重視有關。
秦人繼承并發(fā)展了周朝的上帝信仰,立畤六所祭祀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其中的西畤、鄜畤、畦畤三處奉祀白帝少皞,有力佐證了白帝在秦人信仰體系中的崇高地位。此外,秦靈公所立吳陽下畤體現(xiàn)了秦人祭祀炎帝的禮俗制度,姜泉、姜氏城、姜水等地名的形成似與炎帝傳說有關。秦始皇統(tǒng)一后,雍城(今寶雞地區(qū))依然是最受重視的皇家神祀中心。
秦國實施軍功爵祿制度,軍事實力令其他諸侯國望而生畏,遂開始了“合縱”與“連橫”的博弈。秦國石刻《詛楚文》透露了秦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巫文化基因的深刻影響。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也體現(xiàn)在蚩尤信仰上。蚩尤是傳說中的主兵之神,其兇猛勇武、頑強不屈的形象萌生于先秦,在秦代官方祭祀與民間信仰中得到豐富和發(fā)展,最終成為“戰(zhàn)神”“兵主”。
鹽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對秦時民眾的日常生活具有特殊意義。秦史文獻中不乏涉及鹽產(chǎn)爭奪與鹽神崇拜的信息。巴郡鹽水有神女子,乃與巫山神女同出一源,其形象體現(xiàn)出初始性、樸素性、非經(jīng)典性等特征,遂成為后世鹽神崇拜的濫觴。這種將食鹽比為神女以及關于“巴鹽”神話的一系列說法,對鹽史與鹽文化的認識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山川動植與建筑設施的人格化象征。古人在萬物有靈的觀念支配下,將名山大川、動植物、建筑物、塑像等視為神圣的存在或神明的化身,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珍愛環(huán)境、尊重生命的行為準則與價值理念。
山岳崇拜是秦人精神信仰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封立五岳,其中北岳的位置爭議最大。秦始皇東巡海上路過恒山,其定位既是地理史的問題,也是信仰史的問題,折射出秦人對東方文化表露出既心懷敬畏,又不免疑忌的心情。
秦人認為,樹木是人神溝通的橋梁。秦人信仰體系中有崇拜社樹、社木、社叢以及“南山大梓”“五大夫松”“棘椎桃秉”等神異樹木的傳統(tǒng),與之相關的異象被理解為吉兇的征兆,由此衍生出神樹、樹神、木妖等迷信觀念以及諸多禁忌,并極大地推動了秦漢時期陵墓園林化營造的做法,蘊含有樸素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理念。
“冀闕”是秦都咸陽規(guī)劃設計的重要景觀之一,不僅是京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政治權威神圣性的彰顯。秦始皇兼并六國、建立帝國以后,收繳天下兵器,集中運到咸陽予以銷毀,鑄成十二個重達千石的金人,借此削弱反抗力量。金人十二取法天數(shù),亦具有象征王制皇權、社會安定的文化意義。
第三,祭祀制度與社會風俗中的隱喻。古代民眾重視喪葬、祭祀、交游等禮儀實踐,為此制定了各種嚴苛繁密的禁忌法則來規(guī)避兇厄、禳解災禍、追求福祉。與此同時,基層社會盛行童謠讖語、占夢望氣等數(shù)術活動。上述行為充斥著濃重的神秘主義意識,涉及鬼神觀念與生活方式的關系。
秦人對鬼神充滿敬畏感,對祭祀場所的地址選擇頗費周章。甘泉山是秦始皇直道的終點,沿線分布著徑路神祠、五龍山仙人祠、黃帝祠、天神祠、帝原水祠等祀所,顯示出這片區(qū)域內(nèi)不同民族共存、多元宗教融合的文化特征。
第四,時空觀念與交通地理的符號學解讀?!度諘肥枪湃诉x擇時日吉兇宜忌的文本依據(jù)。這類數(shù)術類文獻通常假借大禹之名強化其神圣性,彰顯出秦人對大禹豐功偉績的肯定與推崇。秦人出行講究擇日,刻意避開反支日,“反支不行”等禁忌觀念已滲透到社會各階層。耐人尋味的是,《史記》中有關秦史的三個重要事件的歷史記錄中都出現(xiàn)了“四十六日”的時間情節(jié),具有某種文化象征意義。“四十六日”作為寓言符號具有某種特殊的文化象征意義,彰顯“天道”的規(guī)律性,也是季候、生死、盛衰轉(zhuǎn)換的過程,同時暗示“究天人之際”的史學追求作為潛意識的某種影響。
直道、子午道是秦始皇修筑的兩條交通“北邊”與“南山”的道路,其設計構想或許基于“象天極”“象天文”的神秘主義方位理念。在秦漢社會的信仰世界中,神仙和海洋有密切的關系。秦始皇的五次東巡中有四次行至海濱,并派遣多個方士團隊入海求仙。秦陵地宮以水銀為“大?!钡脑O計,體現(xiàn)出秦人重視海洋的文化意識以及探索海上未知世界的強烈欲望,寄托了希冀與追求的永久性。古人認為童子具有通神的能力,故而秦始皇派遣數(shù)千名童男女,隨方士徐巿(一作徐福)入海求仙人和不死藥。
王子今教授將歷史使命與時代要求相結(jié)合,秉持嚴謹?shù)膶W風,尊重史實、關注原典,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對秦人的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展開全面、深入的專題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看法、新見解,零珠碎玉、集腋成裘,無愧為苦心孤詣之作。這部專著體現(xiàn)出作者一貫的治學風格,亦即扎實的文獻功底、細膩的考辨分析,廣博的知識儲備、敏銳的問題意識,獨特的研究視角、創(chuàng)新的理論見解,宏觀的理論建構、微觀的內(nèi)涵探求。在數(shù)十年的學術生涯中,王子今教授始終堅持以實證原則為基礎,用史料說話,讓文物發(fā)聲,不斷追求前沿性與創(chuàng)新性,拓寬了秦漢史研究的思路和視野,為學術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姜守誠,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