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編纂的《巴蜀文化研究叢書》現(xiàn)在和廣大讀者見面了。這套分別由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專家編撰的叢書,向各界讀者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豐富內容和精深內涵。
編纂出版《巴蜀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為了保存、繼承巴蜀文化研究的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以利于后來學者發(fā)揚、光大和創(chuàng)新。
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巴蜀史研究會曾經編輯了一套巴蜀史叢書,分別為徐中舒、蒙文通、顧頡剛、任乃強、鄧少琴等老一輩學術大師有關巴蜀文化研究的學術文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套叢書對于巴蜀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文物出版社于20世紀80年代出版了老一輩考古學家馮漢驥的學術文集,同樣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繼老一輩學術大師之后,巴蜀文化研究在區(qū)域文化研究蓬勃發(fā)展的學術大勢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成果,令國內外學術界刮目相看。現(xiàn)在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組織了《巴蜀文化研究叢書》的編輯與出版,并得到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的大力支持,列為“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科研項目”。這套叢書的六位作者,就是運用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對巴蜀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杰出代表,他們在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套叢書的各編就是他們研究成果的濃縮和精華。該叢書的出版,不但可以比較集中地保存巴蜀文化研究成果的精華,而且可以大大推進巴蜀文化研究的進程,對于繁榮巴蜀學術,開創(chuàng)巴蜀文化研究新局面,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這套叢書的六位作者(以姓氏筆畫為序)和六本專著分別是:
李紹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林向(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胡昭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徐南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隗瀛濤(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譚繼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李紹明研究員的《巴蜀民族史論集》,從民族學和民族史的視角,對古往今來巴、蜀境內各民族及其文化源流作了精深的分析,闡釋巴蜀各民族經濟社會文化演進的異同,從而說明巴蜀各民族共同締造巴蜀文化與文明的歷史。
林向教授的《巴蜀考古論集》,從考古學的視角,著重對先秦巴蜀地區(qū)的文化、文明與歷史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研究,從物質文明的發(fā)展演變著手,來深刻闡述古代巴蜀的歷史與文明及其在中華古代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胡昭曦教授的《宋代蜀學論集》,從中國通史的視角,對宋代蜀學的形成、發(fā)展、演變、特點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和深刻分析,從而透視巴蜀學派的內涵、學風、成就及與其他學派的關系,揭示蜀學與巴蜀文化的聯(lián)系。
徐南洲研究員的遺著《古巴蜀與<山海經>》,著重從《山海經》的分析,參照其他古文獻和考古資料,對巴蜀地區(qū)的民族、地理、古史進行了細致考訂,從而加深和擴展了傳統(tǒng)巴蜀古史研究的基礎。
隗瀛濤教授的《巴蜀近代史論集》,從近代歷史演變的視角,對巴蜀近代文化的變遷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從而論述了近代四川經濟社會演變的歷程、原因以及近代四川的開放與開發(fā)。
譚繼和研究員的《巴蜀文化辨思集》,從歷史學視角對包括先秦、漢唐至近代的巴蜀文化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和深入研究,從而闡述了巴蜀歷史重視今文經學傳統(tǒng)的歷史與哲學基礎,說明巴蜀獨特文化現(xiàn)象的形成及其歷史過程。
巴蜀文化研究方興未艾,巴蜀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各個學科領域還需要廣大學者繼承發(fā)揚老一輩專家的學術傳統(tǒng),學習他們嚴謹的治學學風和科學的治學方法,在他們輝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chuàng)新, 爭取更大成就。我們相信,本套叢書的出版,必將有力地推進巴蜀文化研究的步伐,將巴蜀文化研究推向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