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第與《周易》變易學說芻議
錢翥
2009年12月28日 15:34
易學是我國最早的學術流派之一。這一傳統(tǒng)學術流派在古代的四川很盛行。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曾說:“晚在蜀也?!苯鷲蹏S新志士劉光第留下“易學古在蜀”的詩句,反映了易學在四川古人盛行的狀況。劉光第在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學術文化中重視易學的探研,就是在他為變法而身陷囹圄時,猶不忘稱誦《周易》??梢娝匾曁窖幸讓W是始終如一的。劉光第生活的年代,列強侵華日逼,清王朝腐敗不堪,社會矛盾急劇加深,中國正面臨著列強瓜分的大禍。面對數千年未有的“古今一大變局”,并由此而引起的社會思潮,其中變的觀念十分流行,劉光第為推動易學的演進在研讀《周易》中注重闡發(fā)變易學說。本文僅就劉光第對變易學說的闡發(fā)小作議論。
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大史公自序》中說:“《易》《周易》亦稱《易經》簡稱《易》,又指《周易》中同《易傳》相對而言的經文部分為《易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闭J為《周易》最擅長于講變易。唐代著名經學家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卷首》中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并強調《周易》“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周易》的變易思維,以變化、動態(tài)的觀點看待世界、對待人生和解決問題,是《周易》最顯著的思維方式和基本內涵同,身處社會變革時代的劉光第為倡言變革,重視發(fā)揮易學說。
《周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指事物處于窮盡時,即須變革,使其通達,然后才能長久。這是《周易》變易學說的核心內容。然而它所指的是什么事物則是很籠統(tǒng)的。后來唐代孔穎達在對該條文作疏道:“黃帝已上衣鳥獸之皮,其后人多獸少,事或窮乏,故以絲麻布帛而制衣裳,是神而變化使民得宜也?!敝徽劦皆诮洕铑I域內由先民衣鳥獸之皮而演進為人們以絲麻布帛制衣裳歷史。劉光第則賦予其新的內涵。
劉光第在觀察歷史和現實社會變化中,依據歷史的變遷,特別是他目暏近代中國社會危機四伏的狀況,以其深厚的學養(yǎng)對《周易》窮、變、通、久之說作新的詮釋,提出“惟智者”應持“改圖”變靳態(tài)度。他說:
或舍其舊而圖其新,或開其美以補其惡。此中有精意,大而圣賢豪杰,體國經野;小而一人一家一事,莫不該括于此中。即易理所云窮則變,變則通之說也。竊謂非盆窮之窮同,乃天時人事行至窮盡處,必當變通而盡利。劉光第首先認為掌握和運用“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易原理,就必須舍舊圖新、開美補惡,這是事物演進的一種法則。即只有舍棄舊的、不合時宜的事物,新的事物才能產生、成長;必須用美的事物代替丑惡的事物。其目的是強調變革現實社會的必要性。其次,變革的范圍有“一人一家一事”,更有“體國經野”的治國大事,從而走出了局限于由衣鳥獸之皮演進到以絲麻布帛制衣裳之類的較為狹隘的范圍。尤其把治國理政納入應當變革的范疇,是很有現實的積極意義。再者,事物窮則變生,變則必求其通。已窮而不變,未至窮而遽變,皆不能通。因此應變其所當變者,不變者不當變者,則其所變者無不通。故《周易》窮、變、通、久之說的關鍵在變、在通。所以,劉光第把天時人事行至窮盡必須變革稱為“變通”。在劉光第的著述中“變通”一詞幾乎成了“變革”、“革新”、“改革”的同義詞。“變通”一詞源于《周易·系辭下》:“變通者,趣時也?!比ね叀!吨芤住匪缘臅r,是指當的具體形勢、環(huán)境、條件。推移變通,應隨時勢為轉移,把握時機,趨向真理,不墨守舊制,靈活運用,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劉光第所處的時代,中國同西學會通是當時社會時局劇烈變化、中外文化沖突與交流演變之必然。劉光第一方面堅持弘揚中華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學術文化;另一方面主張采西學,取西學之長、舍其所短,堅持“取材異國”、“有益我邦”的原則會通中西學。當西方進化論傳入中國以后,劉光第在弘揚中國傳統(tǒng)的變易學說明與西方進化論相結合,吸取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思想,把兩者整合貫道。在會通中劉光第用我國古代哲學中具人素唯物主義的“氣”、“道”和變易學說原理與西方進化論融合來觀察事物,寫下了富有哲理的詩。以詩的方式來闡發(fā)其哲學思想尤別具一格,獨樹一幟。詩云:
百物氣相制,弱肉與強謀。變化因得制,在物各有獨。至人借驅除,雄丑亦吞逐。道與氣為推,天從強弱肉。
如此詩化哲學,另一一番韻味。劉光第以此種詩來闡明事物間的聯系性和相互的制約性。事物演變有其固有法則,不同的事物各有其獨特的氣勢,并力圖說明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按照“天從強弱肉”、“弱肉與強謀”的生存競爭常理變化著,變則強,不變則衰。劉光第從中國傳統(tǒng)的變易學說同西方進化論會通融合中進一步認識到中國要從落后“變”先進,不能“規(guī)守成法”、泥守古法,必須“變法”、“變”是不要避免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同時劉光第在中國變易學說同西方進化論會通過程中把中國傳統(tǒng)的自強觀念發(fā)揚光大融入其中,為進化論中國化增添了內容,成為人們追求中國由弱變強的一種強勁的精神力量。劉光第將中國傳統(tǒng)的變易學說同西方進化論融會貫通形成變易進化的歷史哲學觀,成為他積極參加與戊戌維新運動的哲學基礎。
劉光第提倡實學,主張“學貴求實”、“學用并重”、“為世有用?!彼宰円走M化的歷史哲學觀來觀察并論證包括中國政治制度在內的各種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舉凡天時、人事等事物當處于窮盡時即須變通。他認為舍舊以圖新、開美以補惡、今定然勝往昔等變易進化觀念反映了事物演變的必然進程。以這樣的理論思維同現實的政治斗爭結合,有助于闡發(fā)對變法維新運動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認識。這種中西學會通的學術文化賦予了我國古老的變易學說鮮活的革新精神和變革現實的實用價值,成為劉光第變法維新主張的重要理論支撐(有關劉光第的變法主張請參閱《巴蜀文化研究通訊》2008年第8期拙文《淺析劉光第的國權觀念》(四)部分)。
從以上敘述和分析可以看出,有學者因西方進化論傳入中國,就作出在中國哲學領域里西方進化論代替了中國傳統(tǒng)的變易學說的論斷,是不確切的。還需說明,西方進化論引進到中國,從文化上講它必須同中國相關觀念材料相結合,實現其中國化才能發(fā)展起來,并在中國社會產生實際的影響和作用。
(曾紹敏,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員。郵編610071)
(原載《巴蜀文化研究通訊》2009年第3期)
]]>
2013年09月28日 01:50
9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