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大家都會哼唱幾句“青城山下白素貞”,笑稱成都是白素貞的“娘家”。但很少有人關注,成都市區(qū)動物園以北有個“白蓮池”,它間接推動了四川地方戲曲及曲藝中“白蛇”故事的定型。
白蓮池,位于成都昭覺寺北郊,據(jù)傳前身是秦時張儀筑城取土挖成的“萬歲池”。唐宋時改稱北池、北湖,因栽種蓮花而聞名。杜甫在成都時,曾作《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一詩,中有“采菱寒刺上,踏藕野泥中”之句。
清康熙年間,北池成為昭覺寺的地產。昭覺寺方丈丈雪在北池遍栽白蓮,“白蓮池”一名由此而來。清乾隆年間,文人李調元也有“秋陽如甑暫停車,駟馬橋頭喚泡茶。怪道行人盡攜藕,橋南無數(shù)白蓮花”之句。
就是這個與昭覺寺歷史文化密不可分的“白蓮池”,與“白娘子”有很深的情緣。
眾所周知,“白蛇傳”是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在民間的口口相傳中不斷發(fā)展成型,是一個動態(tài)流變的故事。
一般認為,宋元話本《西湖三塔記》是《白蛇傳》早期雛形。到明代馮夢龍創(chuàng)作《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該故事已基本成型。清乾隆年間,安徽戲劇家方成培廣集民間玄談,編成《雷峰塔傳奇》劇本,有關白蛇的故事情節(jié)得到細化——他為白娘子和許宣(后作“許仙”)增加了前世淵源,認為白蛇是四川峨眉山人士,設定白蛇在瑤池蟠桃園中修煉(原文為“有一白蛇,向在西池王母蟠桃園中,潛身修煉?!?,而許宣是文殊菩薩座下弟子。
川劇《白蛇傳》(又名《義妖傳》),也設定白娘子的前世是在峨眉山修煉。據(jù)此我們可以粗略推斷,川劇《白蛇傳》的劇本大約肇始于清乾隆年間。
與《雷峰塔傳奇》劇本不同,在川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前世成仙后,乃是被如來佛囚禁在“白蓮池”中的蛇仙。這個“白蓮池”似在凡間,毗鄰古寺,有“冷月寒窗”;但又似在仙界,蛇仙借此與佛祖身邊的桂枝羅漢相愛。故劇中白娘子自述:“回首故棲眉山上,心潮起伏思茫茫。憶當初,‘白蓮池’中遭磨難,冷月寒窗度時光……”
不難發(fā)現(xiàn),川劇中關于白娘子的前世敘述,有《雷峰塔傳奇》“瑤池蟠桃園中修煉”的影子,但更為個性。白蛇之“白”與“白蓮池”的環(huán)境與氣韻似乎更為契合,而“白蓮花”這一意象也更容易嫁接佛教人物,劇情得到進一步“黏合”。
《白蛇傳》雖在全國各劇中皆有,但唱及“白蓮池”的幾乎沒有,可視作“四川特色”。同樣源出民間的四川清音,有《斷橋》一曲。也有詞曰“事到而今妻都瞞不過,‘白蓮池’中苦把道學哇……”
川劇《白蛇傳》中的“白蓮池”源出何處?其實吟唱劇中唱詞,許多人已自然地聯(lián)想到昭覺寺外的“白蓮池”。在成華區(qū)一帶,當?shù)卮_實也有坊間趣談,稱“白蓮池”與《白蛇傳》有關,細究川劇《白蛇傳》中“白蓮池”之源,此說絕非空穴來風。
四川人善于在地情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將人文景觀與人文情感巧妙融合,鑄就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作品。白蓮池與《白蛇傳》難以言盡的淵源,正是四川人與城鄉(xiāng)文化共融的生動體現(xiàn)。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川人的精神世界,更讓獨具“川味兒”的文化內涵在歲月長河得以不斷傳承和升華。
川劇《白蛇傳》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