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費袆之失
在諸葛亮培養(yǎng)的第二代人才中,費袆是杰出的一位,品德、才華似都不錯。
費袆觀察力敏捷,長于說理。最早在與東吳的外交談判中顯示杰出的才能,連孫權都頗為折服,對費袆說:“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shù)來也?!辈⒁猿3值膶毜顿浰?。費袆記憶力甚強,常能過日不忘,因此工作效率極佳。軍事大事雖多,但費袆卻應付得很輕松,仍有空閑和賓客飲酒嬉戲,從不耽誤公事。費袆謙恭樸素,家中從不植財,兩袖清風。兒子皆布衣素食,出入常不跟隨車騎,和一般人無異。
建興八年,隨諸葛亮北征,任中護軍,后遷升為司馬,除日常工作,費礻韋 時常協(xié)調魏延與楊儀的矛盾。魏延“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是一位優(yōu)秀的將領,獨立作戰(zhàn)能力甚強,長期被任命為前鋒軍團的統(tǒng)帥,但他秉性矜高,時人皆避之,不愿與他爭鋒,似乎只有諸葛亮指揮得動他。偏偏諸葛亮的參謀部,出現(xiàn)了一位怪杰——楊儀。這位財政及運輸上的高手,深得諸葛亮倚重,成為最重要的左右手——首席參謀。史傳記載楊儀心胸“狷狹”,恃才傲物,蜀軍中只有他敢公開瞧不起魏延,以致兩人形同水火,只要在一起開會,必爭得面紅耳赤,“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袆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袆匡救之力也。”這對蜀國、諸葛亮北伐確是十分重要的。
諸葛亮去世后,魏、楊原來的矛盾迅速爆發(fā),魏延被殺,楊儀自殺。費袆都參與其事,其表現(xiàn)頗令人疑惑。
諸葛亮病重,安排撤軍,把規(guī)劃和處理撤退工作的權力交給楊儀,讓他不安的是楊儀與魏延之間的意氣之爭,為了把可能產(chǎn)生的意外傷害降低到最低點,諸葛亮并未讓魏延參與撤軍規(guī)劃,以免影響楊儀的指揮權。在臨終前的秘密會議中,諸葛亮要求姜維、費袆協(xié)助楊儀撤軍。他以書面指示魏延負責斷后,姜維助之,并告訴楊儀等三人:“若魏延不服從撤軍指令,不用等他,你們可指揮其他軍團,先行撤離?!?br/>
可見,諸葛亮的確擔心,魏延在他死后可能會鬧事,但他相信魏延不會反叛,最多只是自己領軍去和司馬懿對抗?!傲吝m卒,秘不發(fā)喪,儀令袆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因與袆共作行留部分,令袆手書與已連名,告下諸將。袆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顺鲩T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魏延所云,都是他之性格會有的想法,并不出人意外。倘費袆曉之以理,做些說服工作,魏延雖心中不悅,想會執(zhí)行撤軍計劃的。費袆走后,魏延完全亂了方寸。下令自己的軍團,先行進入斜谷口南歸,不愿做全軍的斷后工作。他愈想愈氣,竟下令全軍布陣于斜谷線的南谷口,準備迎擊楊儀的退軍。
魏延后被馬岱追殺,當他的首級被帶到楊儀面前時,楊儀起而踏之說:“庸奴!復能作惡不?”仇恨之心可謂甚矣。魏延一生勇猛而富膽識,卻因和楊儀的爭執(zhí),以致晚節(jié)不保,其悲劇下場,令人惋惜。
撤軍之事終于完結。楊儀自以為功勞甚大,當繼承諸葛亮之職秉政,但諸葛亮遺命中安排的繼承人是個性豁達的蔣琬,楊儀轉封為中軍師,仍為幕僚長,沒有統(tǒng)治的實權。楊儀認為自己比蔣琬資歷深,能力強,功勞大,“于是怨憤形于聲色,嘆咤之音發(fā)于五內,”周圍之人看他牢騷太多,紛紛回避。
費袆來看望他了。楊儀與費袆可謂老同事,在處理魏延之事上又站在一邊,便口無遮攔,又說起誰先誰后,說到氣處,便沒邊了,“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边@話出自楊儀之口也不奇怪,如是真正的朋友, 費袆理當斥責楊儀的糊涂,妙的是費袆并不,而是“密表其言”,接下來便是楊儀被廢為民,直到在獄中自殺。
“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庇^魏延、楊儀生平行事,此語可謂確評。本來與他們尚能相處的費袆在關鍵時刻如能曉之以理,規(guī)以大局,魏、楊的狂傲之心該有所收斂,不至都如此結局吧。觀費袆所為,近乎蜀國之安全系統(tǒng)人物,引出所需的言證,便飛馳而去。其所為,視上意而行,或別有所謀?都令人難以懸想,又不能不有所疑惑。細觀史書,陳壽在字里行間是流露了些許弦外之音的。
費袆的結局也不好。費好飲酒。延熙十五年正式開府,成為眾臣之首,正要發(fā)揮其才干之際,竟在一次宴會中酒醉,為魏國降將刺殺而死。
二、黃權父子的悲劇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人才輩出的時期,即使是國力較弱的蜀國,也有很多杰出人物。《三國志》中,黃權是著墨不多的人物,每次讀到他的傳記,都不禁掩卷深思。
黃權初保劉璋。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占據(jù)荊州。劉璋欲邀劉備進川以拒張魯,黃權反對這一計劃并陳說利害:“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眲㈣安宦?,遣使引劉備進川。事情的進展果如黃權所言,劉備奪取益州后,劉璋的部下紛紛歸降,黃權當然可以隨大流歸降,誰叫劉璋不聽忠言呢?而黃權事實上閉城堅守,等到劉璋投降,才歸降劉備?!度龂萘x》對此一情節(jié)頗多渲染發(fā)揮。后人評曰:“權既忠諫于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
黃權歸保劉備后,在奪取漢中戰(zhàn)役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羽遇害,劉備不顧眾人反對,率軍為關羽報仇,黃權是隨征的將領。黃權提醒劉備:吳軍善戰(zhàn),水軍順流易進難退。言下之意,一旦失敗難于收拾,是很危險的。請為先鋒,建議劉備鎮(zhèn)后.劉備聽不進去,把黃權派到江北防備魏軍。陸遜火燒連營,蜀軍轉瞬間潰不成軍。黃權后退無路,只好率部下歸降魏國。
蜀國執(zhí)法者欲收黃權妻子治罪,好在劉備心里明白,“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此事傳到魏國,成了黃權妻子已被殺,而黃權斷定是誤傳,沒有發(fā)喪??梢娋际侵牡摹?br/>
傳記寫黃權與魏文帝初見面的對答簡練傳神。
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黃權說的是實話,內心是很沉痛的。劉備死訊傳到,魏群臣咸賀而黃權獨否。做到這點也不容易。
黃權在魏國受到了禮待,傳記寫他與文帝、司馬懿的應對,都顯示了他的為人和才智。
綿竹之役是蜀國存亡的關鍵一役。鄧艾率部隊自陰平偷襲成都,劉禪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對抗。結局是人人都知道的,諸葛瞻、其子諸葛尚均戰(zhàn)死,諸葛瞻軍團潰敗,劉禪向鄧艾投降。事實上,還有別的可能。當諸葛瞻率軍隊到達涪城時,停軍觀察,此時黃權之子黃崇力勸諸葛瞻盡速攻入險地,占取地利之便,不要讓敵軍攻入平地。諸葛瞻經(jīng)驗不足,猶豫不決,黃崇再三進言,甚至跪地哭求,諸葛瞻終不能依其建議。
鄧艾軍進入平地,士氣大振,蜀軍不能敵,諸葛瞻只好退守綿竹。在最后的戰(zhàn)斗中,“崇帥厲軍士,期于必死,臨陣見殺?!?br/>
黃崇建言得用,蜀國或許還能多延存一些歲月吧。
江山易主,關鍵時刻,關乎一個人的進退榮辱,最能見一個人的品德、才識。看黃權父子的經(jīng)歷,可以說,這是兩位有操守、見識的人,耐于客觀時勢,都沒有充分地盡展才華。黃崇關鍵時刻的表現(xiàn),一定與其父的言傳身教有關。這父子倆是忠于蜀國的.黃權雖老死魏國,而入《蜀書》,讓人感到并無不妥。
(張?zhí)煨? 中國哲學史學會副秘書長、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