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視頻,一次講座后的討論,讓韋東奕和王虹都“火”了。
盡管兩位學者此前都表示希望“低調”、專注學術,不愿在鏡頭和聚光燈下出場,但潑天的流量和關注仍撲面而來。從牙齒問題、吃穿偏好、性格特點到家庭狀況,韋東奕的個人私隱被扒個底掉。而被認為有望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的王虹,也被自媒體賬號冠以“90后天才數學家”,其學習成長經歷和相關話語被一遍遍包裝剪輯,制造出“數學家王虹是怎么培養(yǎng)的”等熱門話題。
有網友直呼:“別再打擾人家的正常生活了!”“別再消費數學家了,可否留些隱私和尊重?”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也向記者表示,外界聲音和相關行為已嚴重干擾到學者研究,“歡迎正常甚至熱烈的學術交流,不贊成‘獵奇式’圍觀”,呼吁“能給學者一個專心治學的環(huán)境,讓他們能心無旁騖地投入教學科研工作……”
數學家“走紅”的背后,是民眾對于數學學科的關注度在上升。然而,對于數學家“獵奇式”的圍觀,以“喜愛”之名、行“冒犯”之實,甚至是“逢熱必蹭”收割流量,也透露出當前的網絡環(huán)境下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和對道德規(guī)范的失敬。
遠離浮躁、深耕學術、持續(xù)探索,是產出突破性成果的有力保障??茖W家和學者的職業(yè)不是“網紅”,亦有隱私邊界。保持距離、不干擾,才是對人才和知識最好的尊重和保護。一味“美化”“神化”“追捧”,懷著獵奇心理圍觀、窺探其隱私,甚至是借其名氣而“圍獵”流量,不僅干擾學者的身心成長、科學探索,也對整個社會的科學氛圍造成負面影響。
北京市委網信辦6月21日發(fā)布消息稱,自6月初韋東奕開通網絡賬號以來,已累計清理違規(guī)賬號超5000個。截至目前,集中清理盯拍蹭熱等信息4699條,關停違規(guī)直播間32個,對740個實施惡意拍攝、歪曲解讀的自媒體賬號采取禁言、限制營利、關閉賬號等處置措施。
對違規(guī)行為重拳出擊、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空間的系列措施讓人拍手稱快。與此同時,這場數學家“被網紅”的全民狂歡,也值得我們深思:在這個崇尚科學的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理性“追星”?如何引導公眾,既能仰望“數學之星”,又能遨游浩瀚“數學之?!?,共享“數學之美”?
數學是科學進步的養(yǎng)分和基礎。深厚的數學文化、扎實的數學素養(yǎng)是一個國家滋養(yǎng)催生科技創(chuàng)新的土壤。菲爾茲獎得主、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曾表示,許多人熱衷于數學考試和競賽,卻鮮少關注數學發(fā)展歷史和文化、孩子的興趣以及數學能影響什么,歷史上偉大數學家的故事也鮮有人知。
同樣讓人遺憾的是,盡管近年來我國有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數學家活躍于國際數學界前沿并嶄露頭角,在一些重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佳績,但這些成績卻較少被關注。
在崇尚科學的信息化時代,要重視提升公眾數學素養(yǎng)、加大普及數學文化。借助社會關注的契機,鼓勵更多高校、研究機構、學者及媒體等適時舉辦科普講座、與公眾互動、開展創(chuàng)意報道等,以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公眾介紹數學發(fā)展的歷史及前沿動態(tài),解釋有趣的數學現象,科普我國科學家突破的數學謎題。
以更專業(yè)的知識、更科學有趣的方式,讓更多人走近數學世界、感受數學之美,相信這對于滿足公眾需求、提升數學認知,激發(fā)數學興趣、培養(yǎng)數學文化等都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