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日,中國現(xiàn)代文學泰斗巴金的《〈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在上海書展首次與讀者見面。華文出版社總編輯余佐贊表示,《〈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一書的出版既是對巴金先生經(jīng)典作品的紀念,也是一種更能接近作品本源的再現(xiàn),讀者可將其視為一片心跡,從中感受歷史的厚度與時代氣息。
《第四病室》是一部日記體小說。1944年5月,巴金住進貴陽中央醫(yī)院三等病房,他以此為背景,虛構(gòu)了一個姓陸的青年,因病住進了國民黨政府開辦的醫(yī)院的第四病室,陸姓青年親眼目睹工人、農(nóng)民、城市貧民在第四病室中一個接一個地死去……小說為讀者展開了一幅社會底層的眾生病苦圖。巴金在《后記》中說,第四病室“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
“手稿學”專家陳子善表示,手稿保留著作家的心緒情感與生命體溫,看好的書法筆跡是一種審美享受,看字與詞的修改、筆跡濃淡的變化能體會出作家情感與思想的蝶變;手稿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稿紙上的格式、體例,字體,筆畫等都能體現(xiàn)手稿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手稿的價值遠非排印后的文字所能比擬,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文化的積累,手稿的收藏價值與意義一定會更加凸顯。
巴金故居常務(wù)副館長、學者周立民指出,學界對巴金在抗戰(zhàn)以后的創(chuàng)作的研究極不充分。繼2005年推出的《寒夜》手稿本,隨后又出版的《憩園》手稿本后,這次《〈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的出版讓“人間三部曲”手稿本得以出齊,為廣大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者和公眾提供一手史料,對于推動巴金創(chuàng)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圖書館研究員張偉、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向讀者介紹了巴金家屬向上海圖書館捐贈《第四病室》手稿的來龍去脈,認為手稿珍藏本的出版能讓更多喜愛巴金作品、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的讀者感受手稿的魅力,熱愛文學。